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禮樂的教育思想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禮樂的教育思想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儒家的禮樂各指什么?
儒家的禮樂思想是指:主張以“禮”確定人的社會身份與規(guī)范人的行為;以“樂”陶冶人的心性與溝通人的感情。
儒家孔子認為禮樂教化可以使國家組織和社會關系達到一種有序和諧的協(xié)調狀態(tài),儒家這種思想與價值取向,對今天和諧社會建設富有啟示。禮教主要從外規(guī)范和疏導人們的行為,樂教則從內陶冶和溝通人們的情感。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孔子在魯國講學,以“詩、書、禮、樂、易、春秋”之六經為經典,奠定儒家的最早起源。
其中:“易為群經之首”,它是關于如何認識天命的重要哲學典籍,西周開創(chuàng)時曾對夏商的“卜問”方式總結和推演發(fā)展,形成“天命”的觀念,總結為周易,孔子則進一步為其作上注解,成為儒家的易,它是理解其他經書的基礎。
詩、書、禮、樂分別為為上古三代的詩文、史書、德訓規(guī)章、祭祀儀樂的收錄,它們是在西周之前的就存在的典章制度,包含了最早的祖先信仰和禮樂文化,孔子為它們加上注解。
禮樂始自夏商,到周朝初期周公“制禮作樂”形成獨有文化體系,后經孔子和孟子承前啟后,聚合前人的精髓創(chuàng)建以禮樂仁義為核心的儒學文化系統(tǒng),從而得以傳承發(fā)展至今,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的“禮樂文化”,奠定了中國成為“禮樂之邦”,也被稱之為“禮儀之邦”。
周公在“分邦建國”的基礎上“制禮作樂”,總結、繼承、完善,從而系統(tǒng)地建立了一整套有關“禮”“樂”的完善制度。
禮樂制度是以樂從屬禮的思想制度。以“禮”來區(qū)別宗法遠近等級秩序,同時又以“樂”來和同共融“禮”的等級秩序,兩者相輔相成。在統(tǒng)治階級內部所設定的等級具體表現(xiàn)為“天子八佾,諸公六,諸侯四”。古代舞隊的行列,八人為一行,叫一佾。按周禮,天子的舞隊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諸公六佾,諸侯四佾,士二佾。這樣,階層不同從而使用舞隊人數的不同,是為了給人們灌輸君權至上無人能與之相抗衡的等級秩序思想。
在儒家禮樂文化中,“禮”是從外部對社會各階層人們在行為和思想方面進行教化、約束和規(guī)范,“樂”則與禮相輔相成,從內心感化、誘導人們對“禮”的認同?!岸Y樂”配合,以維持整個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在當代中國,我們應該批判繼承儒家禮樂文化:一方面和諧是禮樂文化的基本精神,因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構可從禮樂文化的和諧精神中獲得文化資源;另一方面重德治輕法治是禮樂文化的重要特征,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可從禮樂文化的德治原則中獲得經驗和教訓。
儒家禮樂合一的藝術觀念概述?
“禮樂”文明的稱號,把禮樂作為這個民族文明精神的核心,“禮——樂”結構是中國古代社會的一種最基本的社會存在方式。中國詩學從《樂記》開始,經魏晉六朝鐘嶸《詩品》、劉勰的《文心雕龍》,到晚唐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詩學主要要求用詩言志、抒情達意。
由此而形成的由形神結合到以形寫神,以至要求“神似”,講“神韻”等,都是這一特點的具體表現(xiàn)。
“詩緣情”說的產生,也是與“詩言志”說有著直接的淵源關系,由此而形成中國文藝作品抒情性很強的重要原因。
“詩言志”說深遠地影響了我國歷代的詩學理論,它是中國詩學史中不可否認的“開山的綱領”。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禮樂的教育思想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禮樂的教育思想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絡,不代表本站立場,如轉載內容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聯(lián)系郵箱:83115484@qq.com,我們會予以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利。
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christopherarmstrongphotography.com/post/97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