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幼兒教育流派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幼兒教育流派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不同學派幼兒教育理論的基本觀點?
世界上主流的幼教體系為蒙特梭利、高瞻、瑞吉歐、華德福四大教育理念,它們普遍分布于全球85%以上的幼教機構的教學活動中。
蒙特梭利教育方法主要分為日常生活教育、感官教育、數(shù)學教育、語言教育、科學文化教育,強調“教具”教學。
通過高瞻課程的浸潤,能夠激發(fā)幼兒主動學習的愿望與能力,培養(yǎng)讓幼兒收益終生的思維習慣。
華德福教育,簡單地說是一種以人為本,注重身體和心靈整體健康和諧發(fā)展的全人教育,體系主張按照人的意識發(fā)展規(guī)律,針對意識的成長階段來設置教學內容,以便于人的身體、生命體、靈魂體和精神體都得到恰如其分地發(fā)展。
瑞吉歐主要的教學理論是依據(jù)皮亞杰、維果斯基和杜威的理論,建構主義。教師們沒有提前編寫好的課程大綱和教案,課程編寫是依據(jù)兒童的興趣和經驗。其注重關系,即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與身邊事物的關系,鼓勵教育者創(chuàng)造機會讓孩子去構建自己的語言與身邊的人或事物進行交流。
幼兒教育基本理論,在不同歷史階段有不同的代表人物與學派思想。
(一)古代幼兒教育思想。
十五世紀前“孕育階段”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昆體良等。
1、柏拉圖。古希臘的柏拉圖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了公共學前教育主張。教育思想有二:第一,強調心靈與體質的和諧發(fā)展;第二,重視故事、音樂、游戲在幼兒教育中的地位。
2、亞里士多德。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在世界上第一個提出要進行兒童年齡分期教育。教育思想有三:(1)順應自然,保護健康,以孩子的身體發(fā)育為主;(2)5歲前通過游戲進行身體活動,多聽故事,少做學業(yè)活動;(3)5歲后適當開始學業(yè)活動,主要是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昆體良。羅馬的昆體良認為人的教育要從搖籃開始,凸顯了幼兒教育的重要性。
(二)近代幼兒教育思想。
十五世紀至十八世紀中葉“萌芽階段”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夸美紐斯、盧梭等。
1、夸美紐斯。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紐斯著有《大教學論》及《母育學?!?,學前教育理論的基本特征有五:(1)及早教育;(2)范圍廣泛的知識啟蒙教育;(3)重視良好的道德習慣的養(yǎng)成;(4)保護幼兒身體健康;(5)幼兒教育必須遵循幼兒身心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
2、盧梭。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著有《愛彌兒》,盧梭學前教育理論的基本特征有三:第一,要了解兒童,適應兒童的天性;第二,5歲前要注意身體健康;第三,5歲后,開始注意兒童的感官訓練,多接觸實際事物,從直接經驗中學習。
制度教育學理論流派?
制度教育學派別:制度教育學派別代表人物烏里等;制度教育學派別基本觀點
①教育學研究要以教育制度作為優(yōu)先目標;
②教育制度造成教育實踐中的官僚主義、師生和行政人員疏離的主要原因;
③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完成預想的社會變遷,這就要求要做制度分析;
④教育制度的分析不僅要做顯性的分析,也要對隱形的教育制度作分析。
兒童心理學的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有哪些?
兒童心理學是研究兒童心理發(fā)展和行為的學科,涵蓋了多個流派和代表人物。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的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1. 行為主義流派:
代表人物:約翰·B·華生(John B. Watson)、伯赫特·弗里德曼(Burrhus Frederic Skinner)
特點:強調對兒童行為的觀察和實驗研究,重視外部刺激對兒童行為的影響。
2. 發(fā)展心理學流派:
代表人物:讓·皮亞杰(Jean Piaget)、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
特點:關注兒童認知、情感和社會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強調兒童在不同階段的心理特點和需求。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幼兒教育流派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幼兒教育流派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wǎng)絡,不代表本站立場,如轉載內容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聯(lián)系郵箱:83115484@qq.com,我們會予以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利。
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christopherarmstrongphotography.com/post/9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