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北大特殊教育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北大特殊教育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北大培文宜賓國際學校對特殊才藝的學生有獎勵政策嗎?
對有特殊才藝學生,如舞蹈、體育、美術、樂器等,需提交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頒發(fā)的榮譽證書,并經(jīng)過我校認可,可以享受特長生獎勵。
國家級、省級:2000元/年;市級:1000元/年;區(qū)縣級:500元/年。北京大學有補考嗎?
沒有補考。如果最終期末成績不及格,必修課需要在之后的學期中重修(是完整的上一學期課,作業(yè)、考試重新參加,而不是只需要考試)。選修課的話可以不再重修這一門課,但是學分就需要用其他新的課來補了。
北京大學只有在極特殊的情況下,經(jīng)院系領導的同意才能夠補考,如我們班有一個同學因見義勇為被歹徒刺傷,但這算是特例。
北大實行學期學分制,學期結束時沒有修夠?qū)W分的,必須用下個學期的時間補上。但如果有主修學科掛科的話,就必須重修。
1938年北大清華南開南遷原因?
“七七事變”后,戰(zhàn)爭的陰影籠罩在北京乃至整個華北的上空?!爸Z大的華北,已經(jīng)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當時中國最好的3所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因地處京津,撤退已是時不我待。
在江西廬山,蔣介石主持召開了著名的“廬山談話會”。最終,蔣介石接受了以胡適、王世杰、傅斯年為代表的知識分子的建議:戰(zhàn)時高等教育常態(tài)化,決定建立西南、西北、東南三所聯(lián)合大學。
但東南聯(lián)合大學沒有辦起來,西北聯(lián)合大學辦了不到一年就散了,與抗戰(zhàn)共始終的只有西南聯(lián)合大學。
1937年9月,國民政府教育部正式宣布由國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組成一個新的大學——長沙臨時大學,指定北大校長蔣夢麟、清華校長梅貽琦、南開校長張伯苓三人,為長沙臨時大學籌備委員會常務委員;同時,勘定校址,確定院系設置及組織機構、經(jīng)費分配等事宜。
事實上,在動蕩的時局中,清華大學提前一年就開始為搬遷未雨綢繆。據(jù)清華大學職員唐貫方之子唐紹明回憶:“頗有遠見的清華大學1936年就開始準備把一批貴重的中英文圖書,和一些精密的儀器設備悄悄裝箱,通過一位鐵路局的清華校友局長,躲過當時華北自治一些敵偽的耳目,秘密的在清華園車站將書運至湖北漢口。與此同期,清華大學就撥了一筆巨款,并選址在長沙岳麓山下買了一大片地,開始建分校區(qū)。預計1938年初就可以完工使用。”
清華大學的這一選址與建設,最終落成了兩棟教學樓和兩棟學生宿舍。但由于日軍轟炸,長沙臨時大學被迫西遷,這四棟樓當時并沒有實際使用。如今,兩棟教學樓就是中南大學本部的“民主樓”與“和平樓”。
1937年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北大、清華、南開三校被迫南遷,遷至湖南長沙,組成長沙臨時大學。后因戰(zhàn)火逼近長沙,1938年4月,再遷至昆明,組建西南聯(lián)合大學。在滇8年,西南聯(lián)大在極度簡陋和艱苦的環(huán)境中鼎立治學,為國育才: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5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一百多位兩院院士和人文大師……創(chuàng)造了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跡。與此同時,抗戰(zhàn)中大批學子投筆從戎、效命疆場,譜寫了一曲曲愛國主義、民族精神的贊歌。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狼子野心意圖謀占華北,清華考慮到未來形勢的變化,將本來用于修建文法學院大樓的款項購買了湖南長沙岳麓山下的一塊地皮,并且修建了教室、宿舍等,還轉(zhuǎn)運了部分器材設備以備不時之需。
?
岳麓山一景
難以想象,在當時政府避戰(zhàn)求和、中國人對戰(zhàn)爭估計保守的局勢下,清華竟然能夠冷靜地看破時局并且為學校南遷做好了準備,不得不贊嘆清華頗有遠見。
當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奉命南下時,清華提出了去長沙的方案,南方各大城市中長沙獨得青睞原來與清華當初的安排密切相關。在西南聯(lián)大的校歌中提到“萬里長征,辭卻了五朝宮闕,暫駐足衡山湘水,又成離別?!保m然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僅僅存在了四個月,但是長沙作為西遷的中轉(zhuǎn)站確實有其特殊意義。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北大特殊教育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北大特殊教育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wǎng)絡,不代表本站立場,如轉(zhuǎn)載內(nèi)容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聯(lián)系郵箱:83115484@qq.com,我們會予以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利。
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christopherarmstrongphotography.com/post/91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