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西班牙藝術教育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4個相關介紹西班牙藝術教育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歷史變遷文藝的說法?
藝術起源于“模仿”。這是最古老的一種說法。主要代表人是兩千多年前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和亞里士多德,他們認為模仿是人的本能,所有的文藝都是“模仿”,不管是何種樣式和種類的藝術。
中國古代認為音樂也是由模仿現(xiàn)實生活中的自然音響而來。
魯迅認為,“畫在西班牙的阿爾塔米拉洞里的野牛,是有名的原始人的遺跡,許多藝術史家說,這正是‘為藝術而藝術’,原始人畫著玩玩的。
但這解釋未免過于‘摩登’,因為原始人沒有19世紀的文藝家那么有閑,他的畫一只牛,是有緣故的,為是關于野牛,或者是獵取野牛,禁咒野牛的事”。
西班牙的著名畫家有哪些?
著名畫家有。
1 薩爾瓦多·達利,
2 委拉斯凱茲,
3 戈雅,
4 迭戈·維拉斯奎茲,
5 華金·索羅亞,
6 畢加索,
7 胡安·格里斯,
8 米羅,
愛德華多·納蘭霍1944年出生于西班牙西南地區(qū)的農(nóng)民家庭,是當代西班牙最負盛名、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以超現(xiàn)實主義繪畫著稱于世。納蘭霍是中國藝術家的老朋友,他多次到訪中國,曾應邀在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講學授課,和中國老一輩藝術家靳尚誼、詹建俊、全山石等結下了深厚友誼。
納蘭霍的老朋友、中國美院教授全山石說:“納蘭霍是西班牙杰出的當代畫家,他有自己的創(chuàng)新和獨特的藝術語言。納蘭霍的造型能力特別強,我認為這是他的主要優(yōu)勢。納蘭霍在油畫、版畫、素描等方面都有貢獻,這種多畫種、多領域的開拓很值得中國藝術家去學習、借鑒?!?/p>
西班牙民間流行怎樣的美術畫冊圖案?
西班牙主要兩個畫派,加泰羅尼亞畫派和瓦西亞畫派。
加泰羅尼亞畫派有名的畫家菲爾列爾巴索被叫做“西班牙的喬托”他主要作品有《崇拜圣母》、《牧人來拜》。加泰羅尼亞還有一位有名的畫家,哈·烏格,他特別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祭壇畫,其中最有名的是三聯(lián)畫《圣喬治》特別出色。
哈伊母·費雷索是15世紀瓦倫西亞畫派的一位畫家,作品有《最后的晚餐》等。
如何評價17世紀西班牙畫家蘇巴朗的油畫畫風及藝術成就?
在油畫藝術史上,西班牙也涌現(xiàn)出了一批優(yōu)秀的藝術家,比如,17世紀巴洛克時期的蘇巴朗,18世紀晚期的浪漫主義繪畫的先驅戈雅,20世紀初立體主義繪畫大師畢加索,那么,如何評價17世紀西班牙畫家蘇巴朗的油畫畫風及藝術成就?
17世紀西班牙畫家蘇巴朗的油畫畫風及藝術成就
蘇巴朗(1598~1664年)幾乎一生都在西班牙的文藝重鎮(zhèn)塞爾利亞度過,蘇巴朗的創(chuàng)作題材以宗教畫為主,甚至他的靜物畫也具有濃重的宗教意味,被稱為“西班牙的卡拉瓦喬”的蘇巴朗,繼承了卡拉瓦喬的現(xiàn)實主義傾向和明暗對比創(chuàng)作手法來進行繪畫的創(chuàng)作,
所以,蘇巴朗的油畫畫風是呈現(xiàn)“現(xiàn)實主義”,他善于透過繪畫,將宗教題材的人間和天上結合在一起,他長期隱居在修道院中,創(chuàng)作宗教題材的繪畫,其中,《圣瑪格麗塔》畫像,是蘇巴朗眾多圣像畫中最出色的一幅,充分表現(xiàn)了他特有的繪畫風格,整幅作品充滿協(xié)調(diào)的暗色調(diào),
蘇巴朗對于圣者的形象描繪,常選擇以十分淳樸的手法,及非常精于借著光線來突顯人物的永久性,以光線來突顯畫中人物的臉郎特征,在《耶穌與母親在家中》這幅畫中,蘇巴朗完全拋開過去畫家們對圣母與耶穌的神格化描繪方式,將兩人安排在一個普通的百姓家庭中,圣母眼中流露出的擔憂與關愛的眼神,令人十分動容。
蘇巴朗作品《圣烏爾蘇拉圣女像》
蘇巴朗擅長靜物畫,他對靜物表現(xiàn)出的熱情絕不亞于祈禱默思的修道士。他和荷蘭的靜物畫家一樣,對豪華的裝飾品不感興趣,而用一種淳樸的精神對待日常生活中的一般物品。
靜物的擺設和構圖對畫家來說是十分講究的,必須使其符合一定的美學法則。而蘇巴朗對此并不在意。他擺的靜物是很特殊的,隨心所欲就像是一個古董商,或者更像是小商販。所畫的物體一個個互補遮擋地排列在畫面上,它們各自獨立互不相干。他所塑造的景物特別注重形體的質量感,往往是運用深暗的背影來突出物體,使每個形象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面貌:或熱烈或冷漠,或粗獷奔放,或玲瓏細膩。畫家畫物猶如畫人,鮮明的個性刻畫,使畫富有人情味,人們稱他的靜物畫為“靜物肖像畫”。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西班牙藝術教育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西班牙藝術教育的4點解答對大家有用。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wǎng)絡,不代表本站立場,如轉載內(nèi)容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聯(lián)系郵箱:83115484@qq.com,我們會予以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利。
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christopherarmstrongphotography.com/post/84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