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幼兒教育心理學第三章答案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幼兒教育心理學第三章答案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在培養(yǎng)孩子健康的心理方面,家長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
你好,謝謝邀請。我是漠北以北01,很高興為你解答這個問題。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財富。有人把健康比作數字1,家庭、事業(yè)、金錢、地位是0,如果沒有了1,任何0都是沒有意義的。這充分說明了健康的重要性。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兩方面,這兩者相輔相成。一個健康的人,不僅要身體健康,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
所謂健康的心理,表現為一個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積極地內心體驗、良好的社會適應、以及作為集體一員的社會功能。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主要有以下的表現:
1、對自己樂觀、自信。相信自己能夠做到,當然不是盲目的自信,那就變成了自負,孩子對自己有充分的認知,知道有些事情經過自己的努力和堅持是可以做到的。
2、對學校生活有興趣。對學校和所學習的知識充滿著好奇,想要去學習它,鉆研它。
3、喜歡與同學交往,能與同學老師和諧相處。有良好的交際能力,有自己的玩伴。
4、有完善的人格結構,情緒穩(wěn)定協(xié)調。
歡迎來到文清老師育兒課堂,我是讓“熊孩子”變“牛孩子”的文清老師。
在培養(yǎng)孩子健康的心理方面,家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重視情感教育
幼兒期是健康情感的奠基期,是情感教育的黃金期,幫助幼兒形成初步的情緒調控能力,是幼兒情感教育的目標之一,也是幼兒情感教育的重要內容,對幼兒進行情感教育,就是使它樂意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關心他人,幫助他人。
2.重視行為培養(yǎng)
心理健康與否,行為表現最為明顯,要使幼兒產生正確的行為觀,首先要教育幼兒辨別行為的正確性,要求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且積極主動幫助別人為集體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使幼兒對自己的行為有一個正確的理解。
3.重視“成功教育”
孩子的心理健康對日后的成長和發(fā)展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家長要怎么才能關注到孩子的心理成長,是家長和教育者都該思考的問題。從我接觸到一些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我認為孩子們的心理健康要從小抓起,一般情況3-6周歲的心理成長對孩子以后有深遠的影響。
第一:教會讓孩子學會調節(jié)情緒的能力
家長學會穩(wěn)定情緒,以身作則。家長不要在孩子面前過度的表現憤怒、暴躁等負面消極的情緒。家長是孩子的一面鏡子,3-6周歲的孩子的模仿能力極強,如果孩子在過于負面的情緒中成長,俗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旦養(yǎng)成這樣的情緒很難糾正。暴躁、憤怒是很多家長對現實的一些事物無能為力找到的出口,孩子過多的解除就也很容易陷入其中,被情緒所操控!如果你暫時還沒有找到應對孩子負面情緒的辦法,你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從自身做起,當孩子的一面“鏡子”。
第二:讓孩子對世界保持好奇
孩子求知欲,對世界萬物的好奇是從小培養(yǎng)的。孩子是一張白紙,對任何事物都要問個為什么。這時候家長應該耐心的指導,而不是嫌麻煩。
我碰到過這樣一個家長,孩子小時候相對好動,那時候孩子對很多事物的好奇程度很大,家長工作相對較忙,上班回到家,碰到孩子問這個為什么,那個為什么,一直感到很厭煩。把一個手機扔給孩子讓孩子去看動畫片,玩手機小游戲。孩子大了以后對事物的好奇全部在手機游戲和動漫上,對其他的任何事物提不起精神。家長為了讓孩子把心思放在學習上,不讓孩子碰手機,碰電視,碰電腦。孩子很郁悶,有一次孩子跟我溝通的時候,孩子惡狠狠的說,當初他們把我扔給手機,現在又讓我完全脫離手機,魏老師你覺得有可能嗎?
通過上面這個例子,家長要學會和孩子做親子游戲,不能把孩子的好奇心局限起來,大自然的美妙,永遠大于電子產品。每周抽時間,帶孩子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讓孩子對自然對萬物充滿好奇。
第三:學會交往,學會分享
曹老師心理學回答您的問題。
曹老師在一線臨床心理咨詢和治療中發(fā)現。對于孩子,他們需要了解自己的情緒并且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因此,可以多給孩子讀讀情緒方面的繪本,比如,我很傷心,我很生氣,等系列叢書。曹老師在頻道中也有一期關于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視頻,您可以去更深入了解一下這方面的問題。
關于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健康心理,作為一名教師,和一位初一學生的家長,結合自己和孩子的相處過程,談談自己的看法:
1.和諧的家庭環(huán)境,和無話不談的親子關系,是孩子形成健康心理的“基石”。
我們都知道,孩子從出生到上幼兒園,這三年的時間基本上都是在家中度過;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對孩子性格的養(yǎng)成極其重要。古人云: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話不無道理。和諧的家庭環(huán)境,能帶給孩子愉悅的情感體驗和幸福感……;反之,缺失家庭教育或者在不完整、不健康家庭環(huán)境中的孩子,性格很難健全,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甚至誤入歧途,或者滑向罪惡的深淵……。
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傳身教,無不給孩子的心靈留下深刻的“烙印”;現實中,有的家長就沒有給孩子做好榜樣,言語粗俗、行為怪異、簡單粗暴、毫無耐心……,與孩子不能,也不愿意很好溝通,造成孩子性格孤僻、自我中心、親子關系緊張,出現不愛學習、消極悲觀、離家出走等現象,更有甚者,出現了跳樓自殺等人們不愿看到的悲劇。因此,為人父母者,一定要與孩子深度溝通,走進他們的心靈深處,及時了解心理變化,解決心理問題,把問題“扼殺在萌芽狀態(tài)”,做孩子的良師益友,成為孩子無話不談的知己,孩子還能有什么問題呢?
2.教育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孩子人生發(fā)展的“通行證”。
孩子成功教育從好習慣培養(yǎng)開始。從心理學上講,習慣是日常生活中,在每一個具體的事件中,某一個動作或行為不斷得到強化,日積月累而成的。因此,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習慣就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強化孩子良好的行為舉止入手。比如要培養(yǎng)孩子愛讀書的好習慣,作為家長,自己一定要以身作則,喜歡閱讀;這樣,孩子耳濡目染,才會在父母的熏陶下愛上閱讀。反之,如果家長在玩手機或者看電視等,卻讓孩子去看書,孩子從心理上能接受嗎?孩子能自愿、自覺去做嗎?
而其它的習慣,如生活習慣,以及行為習慣等等,都是如此??蛇z憾的是,很多父母都沒有認識到習慣的培養(yǎng)不是光靠說教就能完成的,沒有做到以身作則,沒有不斷強化孩子良好的行為。長此以往,養(yǎng)成了不良的行為習慣,給孩子的將來留下了隱患而最終釀成大禍,造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悲慘結局。
3.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三觀,這是孩子人生之路的“航標”。
目前,我們經常聽到“三觀不正”這個詞,其實這個詞是說,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出現了問題,與正確的觀點背道而馳。由于網絡的快速發(fā)展,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快,有一部分人的三觀出現了問題,自我中心、“個性鮮明”……,這些都影響著孩子三觀的發(fā)展。
作為家長,如何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三觀呢?家長要多了解孩子的想法,并引導孩子表達產生這種想法的原因,我們與孩子一起分析其利弊,讓孩子從心理上認識到錯誤的原因,從而形成正確的認識。
如現在的孩子,特別喜歡追星,如果孩子只是買點明星貼畫,或者觀看他們的有關影視劇,這也無可厚非;如果孩子加入了追星團或者參加明顯演唱會,甚至想見見自己心中的明星……,這時,作為家長,我們要認真對待這個問題。我們可以與孩子一起查查明星的相關資料,看這位明星究竟是“何方神圣”,是否清白?對自己的成長有何意義?……,相信這些問題弄明白了,孩子可能就要改變對明星的看法,追星一事不就迎刃而解了嗎?孩子的三觀發(fā)生了改變,這不也正是我們要看到的嗎?在處理孩子的三觀問題上,家長千萬不可簡單粗暴,非打即罵,這樣只會讓孩子產生叛逆,問題越來越糟。
當然,要讓孩子擁有健康的心理,還要引導孩子與人交流,形成良好的溝通協(xié)調能力,同時進行挫折教育以培養(yǎng)他們堅強的意志品質等等;這項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完成的,而是一項持續(xù)發(fā)展的“系統(tǒng)工程”,復雜而又艱巨,我們要持之以恒,打“持久戰(zhàn)”方可“勝利”。
感悟:孩子的健康心理,對孩子的人生發(fā)展至關重要,性格決定命運;作為家長,在孩子形成健康心理的過程中, 我們還有什么理由“缺席”呢?家長朋友們,你們是如何做的呢?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幼兒教育心理學第三章答案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幼兒教育心理學第三章答案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絡,不代表本站立場,如轉載內容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聯(lián)系郵箱:83115484@qq.com,我們會予以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利。
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christopherarmstrongphotography.com/post/76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