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幼兒教育如何順應時代要求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幼兒教育如何順應時代要求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如何做好孩子的挫折教育與誠信教育?
關于挫折教育
很多人認為,挫折教育就是要讓孩子吃點苦,受點打擊,未來才能有承受能力。于是,在生活中,有些父母會故意,制造障礙和困難,讓孩子自己去面對。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其實,挫折不需要刻意教育,因為,挫折就在生活的點滴中,挫折的核心關鍵就是受挫人的情緒和感受。而真正能提高孩子抗挫折能力的不是挫折本身,而是挫折帶給孩子的情緒和感受被看見、被鼓勵、被理解。
比如說,孩子學系鞋帶,怎么系都系不好,他也很著急,這對孩子來說,就是一次挫折。這時,如果父母跟孩子說:“怎么這么慢呀,教了你幾次了,還不會。笨死了,還是我來吧?!蹦敲?,孩子接收到的信息就是“我太笨了,學不會”。然后,就形成了孩子的自我認知。之后,當孩子在學習新技能的這程中,一旦遇到困難,就很容易選擇逃避。
再比如說,孩子在一次的考試中,沒有發(fā)揮好,他心理其實比誰都難受,這次孩子來說也是一次挫折??墒牵改高€批評他:“我辛辛苦苦供你吃,供你喝,你就考這么多分數(shù)啊,就學個習還學不好,以后能有什么出息。”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父母或許認為,這樣說,孩子能夠有所上進,但往往結果總是不如意。孩子會認為自己就是學不好,以后就會沒出息。孩子內心會越來越自卑,渴望能獲得認可。
感謝邀請,我是心理咨詢師鄭潤芝,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對于這個問題,無論是挫折教育還是誠信教育,我只想用3句話來回答。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這3句話就是:
你說給我聽,我會忘記;
你做給我看,我可能記得;
你讓我體驗,我才會理解。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如何做好孩子的挫折教育和誠信教育?
一、挫折教育的核心就是讓孩子經歷挫折的歷練。
所謂挫折教育故名思議就是讓孩子去經歷挫折的摔打和磨練,而怎么樣讓孩子經受挫折的摔打?其實并不復雜,簡單的講無非就是適當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闖蕩,自己走自己的路,每個人的人生路上絕不會是一帆風順的,經歷挫折的歷練也是必然的,所以無需刻意去尋找什么挫折教育,只需適當放手,孩子經歷挫折的磨練和摔打是人生成長經歷中的一種必然。
但是有個原則就是適當放手并不等于完全撒手什么都不管,而且是要讓孩子在自己的可掌控的范圍,自己對孩子的行為要做到心里有數(shù),如同一個剛走路的小孩,你可以讓他自己走路不去攙扶,如果路上只是一個小坑摔倒無非破皮流血而已,無需理會,但如果你明知前面是一個深井,跌落進去存在性命憂關的重大風險,這個時候你再不出去幫扶一把那就不行了。
所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挫折教育就是在沒有重大風險的基礎上放手讓孩子自己去經歷,去闖蕩就好了。
二、誠信教育的核心是言傳身教。
相對于挫折教育的放手,誠信教育講究的更多是言傳身教,孩子的品性很大程度是是家風的傳承和家族品性的延伸,所以言傳身教是誠信教育的核心。
同時要利用社會事件和學校教育,從身邊小事開始,一點一滴養(yǎng)成孩子誠信是行為習慣。
關于孩子的教育問題,不同的家長有不同的方法。
(一)挫折教育
俗話說:失敗是成功之母!當孩子遇到挫折時,作為父母,首先應該引導孩子,站在孩子的立場和角度,在心靈上給予敢于面對挫折的信心和力量;其次,和孩子一起,分析失敗的原因,當然包括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再次,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最后,鼓勵孩子,樹立信心,勇往直前。
如果孩子在小的時候不接受挫折教育,那么,當他在面對挫折時將會不知所措,甚至將會打擊他的自信心,從而導致自信心的崩塌,內心將會異常脆弱。當今社會那么多孩子自殺,就是因為從小沒有經受挫折教育,導致心靈的逐步損毀,造成了不可挽救的結局。
【1】當孩子遇到挫折時,給予鼓勵,給予支持,做孩子的堅強后盾,幫助孩子樹立克服困難的信心。
【2】與孩子做好朋友,了解孩子的正當需求,并幫助孩子達成需求。
【3】幫助孩子逐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告訴孩子:任何成功的背后,必定付諸了比別人更多的努力,付出了比別人更多的艱辛,成功沒有捷徑,唯努力奮斗!砥礪前行!
【4】引導孩子,多看看那些成功人士的自傳類書籍,讓孩子的心智慢慢成熟起來。
(二)誠信教育
在我們的生活中,誠信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遵章守紀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給與他人的承諾需要兌現(xiàn)、在課堂上遵守課堂紀律、言出必行……人無信不立。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幼兒教育如何順應時代要求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幼兒教育如何順應時代要求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絡,不代表本站立場,如轉載內容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聯(lián)系郵箱:83115484@qq.com,我們會予以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利。
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christopherarmstrongphotography.com/post/70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