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云龍國防教育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云龍國防教育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航母早已問世的年代,日本為何還要建造“大和級”戰(zhàn)列艦?
自20世紀30年代開始,已擠身海軍強國的日海軍,開始在太平洋地區(qū)向英美海軍挑戰(zhàn),1934年1月,日本修改帝國國防方針時,正式把美國列為假想敵;1936年6月,再次修改國防方針時,明確提出對美截擊戰(zhàn)略。
日海軍確定了在西太平洋地區(qū)對美作戰(zhàn)的戰(zhàn)略是,開戰(zhàn)初期即須消滅美遠東海軍主力,摧毀或者奪取美海軍賴以活動的基地,進而殲滅由美本土前來增援的艦隊。
為此,日海軍選擇小笠原群島以西海域,作為預定海上決戰(zhàn)戰(zhàn)場,組建以戰(zhàn)列艦為核心的海上打擊力量,在海上截擊美國艦艇編隊。
在此作戰(zhàn)思想指導下,日海軍認為,無法在戰(zhàn)艦數量方面,同美海軍抗衡,因而企圖以單艘戰(zhàn)列艦的威力優(yōu)勢,來抵消美海軍在數量上的優(yōu)越地位。
1937年初,海軍制定了軍備補充計劃,決定正式開建2艘A-140F5號方案艦;1937年11月4日,1號艦開始在吳海軍工廠動工建造。為此,日本從德國購進了15000噸水壓機以及3臺70噸酸性平爐從而能制造出包括大和艦主炮炮塔使用的650毫米厚裝甲鋼板在內的大型鍛造件。
1940年7月15日,1號艦被命名為“大和”,這個名字來自古代日本畿內五國的大和國,也是日本人對自身民族的稱呼。
1941年7月,大和艦開始試航,實測達到了27.46節(jié)航行速度;11月1日,大和艦首任艦長高柳儀八海軍大佐到任,12月7日,大和艦進行了首次主炮射擊。
同日,一支以6艘航空母艦為核心的日本海軍聯合艦隊正在向美國夏威夷軍港進發(fā),在12月8日凌晨(當地時間為12月7日),這6艘航空母艦上起飛的數百架艦載機偷襲了美軍太平洋艦隊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戰(zhàn)爭由此爆發(fā),在這一天,大和艦試航剛好結束。
總之,在有了航母的時代,日海軍還是開建了大和號和武藏號兩艘排水量7萬余噸全世界最大的戰(zhàn)列艦,關鍵還是軍方高層的觀念問題。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官山本五十六還停留在巨艦決勝的巨艦大炮時代,盡管日海軍自己已在使用艦載機攻擊敵方艦隊,但依然對戰(zhàn)列艦情有獨鐘,夢想憑2借巨型戰(zhàn)列艦,徹底打敗美海軍艦隊,克服日海軍在艦艇數量上的劣勢,所以大和號戰(zhàn)列艦的出世,是巨艦大炮制勝論的必然產物。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fā)布,2018年3月18日于杭州。
1.政治需求(新老派之間的政治和地位斗爭)2.思想未能完全轉變(這個問題連美國海軍也有)
其實日本內部自己也是分成兩派:航空兵派和戰(zhàn)列艦派。而制造戰(zhàn)列艦除了本身的軍事意義之外,還有一層政治意義,所以對當時的日本來說大和必須建造!
當時的日本海軍,以一群在日俄戰(zhàn)爭中立過戰(zhàn)功的功臣為首的戰(zhàn)列艦派,另一群以接受過新式海軍思想的年輕軍官為首的航空派。但是以當時的日本階級分層很嚴重的社會,甲午戰(zhàn)爭、日俄戰(zhàn)爭都是靠著艦炮贏得的勝利,所以老派的觀點是絕對不容置疑的,也就是說戰(zhàn)列艦在當時必須有立足之地。
你想想要是有一天這些年輕的航空派告訴那些老頭戰(zhàn)列艦的地位已經不行了,將來時飛機的天下,那些老頭能跑到天皇那去發(fā)瘋。因為這是間接地對他們進行了否定,在政治上是絕對不正確的。當然不是說那些老頭看不到航空兵的前景,其實像山本五十六這些人其實早就看出航空兵在將來的地位了,只是當時的日本內部環(huán)境就那樣,不是靠一幫年輕人和個別有遠見的老頭就能改變。
我們來看一下當時的日本的新晉航空隊軍官大西瀧治郎(當時為海軍大佐)和時任海軍軍令部次長古賀峰一(當時為海軍中將)的對話:
大西:造大和是一個時代的錯誤,造一艘大和號的錢能造3000架飛機,你給我3000架飛機,我能把所有的艦隊都炸沉”。
古鶴:大西,我不反對航空兵,但是你要知道,天皇出巡必須坐八匹馬拉的馬車,一個國家也一樣,必須有戰(zhàn)列艦。別人有的,我們也要有,這就叫做國家的面子,叫海軍的面子你知道嗎”
大西:那少幾匹馬行不行,咱不用八匹馬,只用四匹馬,四匹馬拉的馬車也挺氣派了?!?br/>古鶴:不行大西,這不是我古賀峰一能夠決定的。
從上面那段對話中充分反映出戰(zhàn)列艦中隱藏的政治意義,這讓當時很多人很無奈。
另一方面,其實大和所處在的30年代里,航空母艦雖然發(fā)展很快,但是對于航空母艦的地位還是很模糊,這個現象不僅僅存在于日本海軍(只是日本的戰(zhàn)列艦情節(jié)太嚴重了而已),包括當時的美國海軍。美國海軍衣阿華級戰(zhàn)列艦1938年才定型,這個時間比日本的大和級戰(zhàn)列艦還要晚,其實美國海軍直到珍珠港被偷襲之后才完全反應過來,而日本在這方面比較遲鈍而已。
其實日本建造大和的目的一直是以摧毀美國太平洋艦隊為目的。而當時美國海軍擁有一支17艘戰(zhàn)列艦的龐大炮艦群,而日本深知自己的工業(yè)實力完全無法與美國抗衡,所以一直存在一種數量不足質量彌補的思想。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大和竟然達到了7.2萬噸的排水量和460mm主炮,基本作戰(zhàn)方略就是利用航空兵、潛艇驅逐艦對美國前出艦隊事實打擊,為戰(zhàn)列艦尋找決戰(zhàn)機會。
但是很可惜,尼米茲在珍珠港事件后壓根就沒打算跟日本玩戰(zhàn)列艦了,而大和武藏被航母擊沉也是美國預想之內的事情,所以大和武藏死的不冤。
正是通過二戰(zhàn)大量海戰(zhàn)經驗,確認了大艦巨炮的終結,航母時代的來臨。在之前,誰也沒有沒有這個遠見,包括當時的美英法德這些國家等,誰預料到航母將取代大艦巨炮?美國還正在加緊造衣阿華呢?
有時候新時代的來臨預料不準,日本海軍已經算厲害的了,開戰(zhàn)前航母赤誠、加賀、蒼龍、飛龍,還有7艘鷹系列的航母,而航母這個東西對海上的天氣要求比較大,大風了,暴雨了這些都不能起降,海上這樣的天氣常有,即使有這種非常有遠見的將軍,一下子全部用航母,淘汰已經得到廣泛認同的戰(zhàn)列艦,估計壓力非常的大,其實不光航母,舉幾個其他的利益:
第一就是飛機炸軍艦的由來,一個美國空軍軍官很有遠見,就提出可以用飛機炸軍艦的思路,空軍的領導就說:“那試試?” 于是找海軍找來一艘3000噸的廢舊軍艦,飛機投彈命中,這個軍官非常高興,結果空軍領導們討論后給否決了,但是這個軍官覺得還可以拯救一下,于是天天纏著領導嘰嘰歪歪、鬧鬧叨叨,把空軍領導說煩了,直接調離一個偏遠的閑職,郁郁而終。但是海軍看了覺得這個可以,就開始組建海軍航空兵,后來上航母就發(fā)展起來了。
第二個例子就是雷達,雷達最先是一個日本人搞出來的,最先可以探測30公里,拿去給日本海軍,還以為立了一個大功呢?結果日本看不上,日本海軍的思路就是搞偷襲,這個思路根深蒂固,你看偷襲珍珠港,偷襲中途島等等,你給軍艦上安一個雷達,那不是在軍艦上安了一個發(fā)光的燈嗎?自己是看得遠了,但別人也老遠察覺自己了,不用。后來他就把這個發(fā)表論文了,被美國人看到了,于是美國就邀請這個日本人去美國訪問,就把雷達用在了自己軍艦上了。
包括德國的核裂變,最先的兩個德國科學家將核裂變研究出來后,沒人意識到可以制造核 彈,于是就發(fā)表了論文,后來發(fā)現已經晚了!幸好晚了,不然可能會帶來毀滅之災。
所以有時候新事物出來,很多人都不理解,包括很多這方面的專家都理解不了,德國航母造出來,空軍說天上飛的都歸空軍管,搞得航母歸屬都成問題,有航母沒飛機。
新事物取代舊的、落后的需要實踐后才能得到認同,德國還是造了俾斯麥級2艘,如果造航母是不是更好?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云龍國防教育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云龍國防教育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絡,不代表本站立場,如轉載內容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聯系郵箱:83115484@qq.com,我們會予以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利。
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christopherarmstrongphotography.com/post/69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