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龍口國防教育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龍口國防教育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大連的名人都有哪些?都有哪些經歷或者作品等等?
大連的名人還有很多,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中央軍委委員于永波上將;原北京軍區(qū)政委谷善慶上將;清朝諒山大捷功臣,安徽巡撫,巡閱長江水師大臣李秉衡;原二炮政委隋永舉上將;空間技術專家,工程院院士戚發(fā)韌;探月工程總工程師孫家棟;原南京軍區(qū)政委陳國令上將;演藝名人方化,余男,方青卓,孫楠,秦海璐,田成仁,王心剛,馮恩鶴,孫維民,徐沛東,楊洪基,楊道立,陳寒柏,體育界名人中國奧運第一人李長春,孫繼海,賴亞文,張恩華,遲尚斌等等。
晚清洋務派們精心籌建的北洋水師為什么一戰(zhàn)而敗?
題主這個問題其實并不準確,北洋水師的經費一直嚴重不足,談不上什么精心籌建。
自兩次鴉片戰(zhàn)爭以后,請城府因為列強都是從海上來犯,因此一直有意加強海防。不過清末戰(zhàn)亂連連,清政府一直忙于鎮(zhèn)壓太平天國運動、捻軍之亂等等。一直拖到1875年日本入侵臺灣,清政府才正式籌集經費,開始籌辦北洋水師和南洋水師,以鞏固海防,并決定每年撥款400萬兩白銀給兩洋水師。
然而實際上因為財政困難,1875年和1876年實際撥付的海防經費總共只有200萬兩,只有計劃的1/4。此后各年的撥款也嚴重不足,這就導致了北洋水師的籌建進展緩慢。后來還是因為日本在英國訂購了“扶?!薄ⅰ氨阮!薄ⅰ敖饎偂?艘鐵甲艦,再次刺激了清政府,最后才有了“定遠”和“鎮(zhèn)遠”兩艘鐵甲艦。
此后因為中法戰(zhàn)爭爆發(fā),臺海海防告急,清政府又在英國和德國訂購了“致遠”、“靖遠”、“經遠”、“來遠”4艦。不過這4艘原本用于加強臺海海防的巡洋艦最后也并進了北洋水師,才勉強讓北洋水師成軍。
而在1888年北洋水師成軍以后,其實距離當初的規(guī)劃北洋水師規(guī)模還有一定差距。但是清政府認為北洋水師實力已經超過了日本海軍,因此滿足已有成果,不再添購軍艦。北洋水師此后只得到了1艘福建船政局自造的“平遠”號近海防御鐵甲艦,發(fā)展止步不前。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清政府在北洋水師的投入上并不積極,只有在遇到危機時才會加大投入。相比之下,光緒大婚花了白銀500萬兩,慈禧修頤和園花了白銀上千萬兩,要說北洋水師是精心籌措的,實在有些勉強。
北洋水師成軍以后,清政府調撥海防經費勉強只夠日常維護之用。北洋水師的軍艦不僅更換新式的速射炮、換裝鍋爐沒有錢,甚至想購買新式炮彈都不行。而且19世紀海軍技術日新月異,因此北洋水師各艦服役以后就慢慢落伍了。
相反日本海軍則利用北洋水師停滯不前的時機大肆購買軍艦。從1888年到甲午戰(zhàn)爭前夕,日本海軍增加了“松島”、“嚴島”等艦,在總噸位上反超了北洋水師。
因此在實力對比上,甲午戰(zhàn)爭時日本海軍占據(jù)了優(yōu)勢。
同時北洋水師因為經費所限,購艦以后一直沒有再進口彈藥,都是使用國產的炮彈。受限于國內生產技術水平,當時國產的炮彈都是舊式炮彈,威力有限,還存在不少質量問題。這就導致了在海戰(zhàn)中北洋水師的炮彈擊中敵艦以后造成的損傷有限。
所以北洋水師雖然命中率不低,卻最終未能擊沉一艘敵艦。
北洋水師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追其根源主要有以下三點:
第一,洋務派不可能承擔起救亡圖存的歷史重任。洋務派是封建王朝舊體制的衍生品,沒有根本擺脫落后的階級屬性。他們并不想也不可能徹底改變晚清政府的落后統(tǒng)治,只是對搖搖欲墜的晚清王朝進行簡單的修修補補,妄想通過購買西方的武器裝備到達強國的目的是不切和實際的。
第二,購買實現(xiàn)不了強國。北洋水師的軍艦都是從西方國家購買回來的,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這樣拼湊起來的海軍看似強大,其實是外強中空,沒有實際戰(zhàn)斗力。
第三,北洋水師缺乏嚴格的訓練管理。按照規(guī)定,艦艇的官兵都要在艦船上居住的。但是實際上都沒有落實。日常訓練管理也是很松懈的,日軍就是看見北洋水師的戰(zhàn)士將短褲晾在了炮管上,才判斷出,這樣的部隊是沒有戰(zhàn)斗力的,也才定下決心要和北洋水師大戰(zhàn)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龍口國防教育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龍口國防教育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絡,不代表本站立場,如轉載內容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聯(lián)系郵箱:83115484@qq.com,我們會予以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利。
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christopherarmstrongphotography.com/post/62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