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教育和藝術學院學生會頭像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教育和藝術學院學生會頭像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賦分制是什么意思?對學生有哪些好處?
很多已經(jīng)接觸新高考的考生和家長,一提起這個賦分制度就咬牙切齒,恨之入骨。小編認為這正是因為對賦分制度的不了解,只片面看到了人數(shù)對賦分成績的影響,卻看不到背后的巨大優(yōu)勢。
很多人認為賦分制,是獨立存在的,只是為了把選擇不同科目的考生\通過排名\轉化成統(tǒng)一的賦分成績\來進行擇優(yōu)錄取的計分制度,并且認為賦分制度在人數(shù)少的情況下,對中上游學生的賦分成績極其不公平?!憬奈锢砗途W(wǎng)傳現(xiàn)在江蘇的化學,被廣大考生和家長口誅筆伐。
賦分制的意思想必很多人都已經(jīng)理解了,小編這里用通俗的話來解釋一番:
具體的賦分方法,不同省份會劃分為不同的等級。比如之前的浙江是五等級賦分(A、B、C、D、E五個等級),后來湖南、北京也采用了相同分等級方法,但是山東采用了是八等級賦分方法(A、B+、B、C+、C、D+、D、E八個等級)。
具體的賦分計算方法,各省有所不同,小編列舉湖南省的賦分計算方法,如下圖。
而山東省的等級賦分計算方法如下圖。
那么,被大家口誅筆伐,恨不得立馬“下架”的等級賦分制度到底有什么好處呢?
其它冠冕堂皇的優(yōu)點小編不想多列舉。小編說說最重要的優(yōu)點,即等級賦分讓學生不再重視分數(shù),而更加注重專業(yè)和社會需求。
如果僅有等級賦分,對于選擇化學和物理的考生是絕對的不公平。但是,由于專業(yè)要求科目組合的存在,和賦分制將形成一個絕對性的“互補”。即等級賦分制\彌補了\報考同一專業(yè)的考生\選考不同科目的差異;而專業(yè)對科目組合的要求,彌補了等級賦分下“趨易避難”的棄考現(xiàn)象。
賦分制,高考新生事物,本來是想抹殺或淡化成績的絕對排名,以突出學科專業(yè)的招生特點,按素質(zhì)來挖掘人才,現(xiàn)在卻被搞出很多個100分,聽著就很不合理。
賦分系數(shù)應該用在招生階段的專業(yè)錄取環(huán)節(jié),比如某大學招生時,計算機對已填報志愿的學生調(diào)檔時,設定一個基本的的錄取分數(shù)線,比如總分480分以上,然后在各大學各院系錄取時,對各科成績的賦分系數(shù)設定是不一樣的,比如【物理】專業(yè)(物理難學):物理成績*1.8的系數(shù)(可以更高),化學成績*1.5的系數(shù),生物給個*1.3的系數(shù),希望學生有文字功底的就按1.8*語文成績,想淡化英語的(很多專業(yè)可以淡化),給個1.2的系數(shù)……如此操作,這個專業(yè)招生時你想搜羅到的已填報志愿的優(yōu)秀學生(有專業(yè)特長的,而且不會漏掉偏才)綜合素質(zhì)排名就出來了,最后錄取分值可能會達到900-1000分,而且該專業(yè)每年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作系數(shù)微調(diào),負責招生的人為操作因素就基本上消除了。
如此操作,高考總成績排名就完全沒了意義,狀元概念就被弱化了,他也是按各大學設計的學科系數(shù)納入一個排名體系進行錄取,不會再出現(xiàn)清華、北大找上門的現(xiàn)象……
最關鍵的,大學招生依此做到了人盡其才的選拔,學生只要按自己興趣點和專長來用功讀書,學習才會轉向興趣和能力,如盡量做到少偏科,各門課程很平均的優(yōu)秀學生專業(yè)選擇余地雖然大,但不一定能進優(yōu)秀的大學、讀好的專業(yè)
賦分制一方面保留了原始科目原始分數(shù),比如語文數(shù)學英語,同時也兼顧專業(yè)特長和愛好、報考人數(shù)比例、題的難易程度等綜合因素來考慮,還是比較合理的!值得推廣實施!
看了半天才明白,所謂的賦分制其實跟二十年前河南所采用的換算標準分差不多。不過賦分制只對自選科目賦分,當年河南的標準分是所有單科全賦分,完了對總分還有個賦分。換算起來是麻煩,可簡單說就是排名分。換算完的分越高,說明你在全省的排名越高,這個更能體現(xiàn)直接看出你所處的水平段。你考的原始分高,卻給你換算低了,只能說明題目出的簡單,考的好的人太多。這個對于那些單科瘸腿的會比較慘,一科瘸腿可能就把整個分拉下來了。反過來如果你某科很厲害,總成績也會被拉高很多。這個對于當年沒有什么選科權的人來說,只能在確保沒有瘸腿科的前提下盡量提高自己的優(yōu)勢科目。而現(xiàn)在僅僅是對自選科目進行賦分,應該沒有人會選自己不擅長的科目吧,所以總得來說是好事,畢竟高考是以省為單位錄取的,按排名錄取是更公平的方式。
賦分制,是在高考中部分選考課目,按照考生實際卷面分數(shù)的排名,而不是卷面分,來計算成績的。目前,賦分制只適用于高考中的選考課目的成績統(tǒng)計。
賦分制分數(shù)如何確定呢?比如,今年高考,小王選擇了物理并考得了85分,卷面滿分是100分,全省有1萬人也選擇了物理,并規(guī)定名次在百分之一以內(nèi),也就是前100名的賦分100分。小王的85分在全省一萬人中占第95名,所以按照賦分制原則,小王的高考成績是100分。按照分數(shù)排名對應的賦分值,每個考生都將獲得相應的賦分值。
可以看出,賦分制是不論分數(shù)論排名論檔位的,你的卷面分在所有相同課目考生中的排名位置,才是決定你選考課目最終成績的。
對于考生而言其優(yōu)點是:
第一,減少了考生壓力。比如,化學滿分100分,省招辦根據(jù)全省化學卷面分排名人數(shù)所占比例規(guī)定,卷面分90分以上的賦分值是100分。那么卷面分100分和90分的兩個考生,他們的最終成績都是100分。經(jīng)歷過的人都知道,化學卷面分考100分與90分差距其實還是很大的,采用賦分制明顯使考生壓力大大減輕了。
第二,對考生更公平。由于存在選科的問題,而且選科組合一共20種,考生之間通過原始分不方便直接排名和比較。因為各科難度不一,每年難度又都有變化,使得不能直接用卷面分進行比較。比如學生甲和乙,甲選考物理、化學和生物,乙選考物理、政治和化學。物理和化學由于都選了,好做比較,但是政治偏難,乙考了80分,生物要簡單些甲考了95分。單看選考科目總分,乙考生肯定占據(jù)優(yōu)勢,這樣對甲考生是極不公平的。
以上是我所了解的,如有不對或者不全面,請大家批評指正!
這是新高考里的變化,簡單來說一下這個變化過程。
以前高考過程中是語文,數(shù)學,英語各是150分,文綜和理綜同樣都是300分,你考多少分就是多少分,沒有商量的余地。新高考最初采用3+3原則,也就是語文,數(shù)學,英語必考;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政治六門中選擇隨意的三門進行選考,但是隨著浙江省推出新高考后出現(xiàn)的弊端(幾乎很少的人選擇物理學科,但是大學很多專業(yè)都要有物理的基礎)逐步的連帶其他省份都調(diào)整為3+1+2原則,也就是語文,數(shù)學,英語必考,物理和歷史任選一門,然后再在其他四門里邊選擇兩門就行考試。語文,數(shù)學,英語,仍舊也是各150分,物理或者歷史是100分,你打多少分就是多少分。但是選考的兩門科目是采用賦分制的,賦分制強調(diào)3分一段制,從100分-40分,分為a,b,c,d,e五個等級。按照你的分數(shù)在全省的百分比進行賦分,最終高校錄取時的分數(shù)采用的也是賦分制。比如你選了化學,但是卻學的不是太好,考試時候只考了79分,但是最后你的化學成績排名排進了全省的1%里,那么你的化學成績記的分數(shù)就是100分,如果另外一個你的同學考了78分,但是成績排名卻是在全省的2%,那么他的分數(shù)將被記為91分。雖然你兩只差了一分,但實際上卻差了9分,這就是賦分制。他的好處就在于相對來說更加公平了。舉個簡單的例子:北京大學的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對學生的額選課沒有要求,假如你選擇了理化生組合,你的同學選擇了史地政組合,明顯的理化生的試題難度都大于史地政,這樣如果不采用賦分制的話你的同學就容易被北京大學的漢語言文學專業(yè)錄取,你則會落榜。但是采用賦分制的話就會相對公平了。
如果大家覺得對你有幫助,請點個贊,也歡迎評論區(qū)提問
點擊頭像關注我,查看更多專業(yè)教育回答,總有跟你情況相近的
你的轉發(fā),我的10w+
我是莫言,一個讓學習變得更簡單更快樂的老師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教育和藝術學院學生會頭像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教育和藝術學院學生會頭像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wǎng)絡,不代表本站立場,如轉載內(nèi)容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聯(lián)系郵箱:83115484@qq.com,我們會予以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利。
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christopherarmstrongphotography.com/post/59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