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思想教育以情感人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思想教育以情感人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政治題,我們青少年如何向感動中國先進人物學習,化感動為行動?
青少年如何向先進人物學習:
1、樹立遠大理想,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
2、發(fā)揚艱苦奮斗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和團隊精神.
3、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培養(yǎng)自己的社會責任感.
4、努力學習,珍惜在校學習機會,并且樹立終身學...
教育教學中,如何改變學生的思想意識?
你好!我來回答:《教育教學中,如何改變學生的思想意識?》
教育教學中,改變學生的思想意識關鍵要做到政治立場要堅定、思想觀念要鮮明、道德意識要明確、心理水平要健康四個方面的總要求、總目標:
一、政治立場要堅定。
教育者在對學生教育教學中從小就要培養(yǎng)學生堅定政治立場,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加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反對霸權主義,爭取早日實現包括臺灣的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
二、思想觀念要鮮明。
教育者應該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斷滲透人生觀、世界觀和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思想觀念的教育,從小樹立遠大理想,繼承和發(fā)揚優(yōu)良革命傳統,為人類美好未來、為共產主義奮斗,從小養(yǎng)成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國家利益基本一致基礎上的自覺遵守的鮮明紀律思想觀念。
三、道德意識要明確。
教育者在教育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的良好個性的塑造培養(yǎng),讓學生努力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獻身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此打下初步的良好思想品德基礎,從而養(yǎng)成從小互相尊重、維護社會公德、文明禮貌的行為舉止。
四、心理水平要健康。
教育者要注重學生道德心理發(fā)展水平的層次性,有次序地進行心理健康知識的教育和訓練,培養(yǎng)良好的心理素質,預防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的發(fā)生。小學階段著重“五愛”教育,社會公德意識和文明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初中階段要求樹立國家觀念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以及辨明是非,抵制不良影響能力的培養(yǎng);高中階段重點在政治教育目標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初步樹立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yè)奮斗的理想志向,以及人生觀、社會責任感等思想方面要求,還提出生活方式、思想方法以及道德評價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方面的要求。
改變一個學生的思想意識僅靠學校的教育教學當然是不夠的。就教育教學來說,改變學生思想意識更重要的是師者必須要有對思想意識這個模糊命題進行細化的教育傳導和教育滲透,也就是說先育人再教學。師者必須是情懷,有素養(yǎng),有方法。根植思想意識到學生頭腦中去其實就是注重德育為先、學科教學滲透的全面協調。
改變需要時間,需要堅持。還需要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配合。
這其實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不然我們就都是圣人了。
因為不只是學生,很多成年人對別人輸出的正能量也是很不屑的,中國人是很討厭別人說教的,尤其是正能量的東西。會認為“這東西誰不懂”、“這還用得著你說”、“這人是不是傻,連這都信”,我們總是習慣于否定。那難道這道題就沒有解了嗎?當然是有的,那就是需要找到我們共同認同的東西,也就是道德感和正義感。
我把您的問題理解為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三觀。其實三觀這種東西很微妙,所有人都認為自己是正常的,那么怎么能形成學生的正能量呢?這就需要老師有很高的學問,要飽讀詩書,要看很多的名著,不能只給學生說不要怎樣怎樣,你要怎樣怎樣,這樣是毫無效果的,甚至會起反作用的。這就需要給學生講清楚背后的邏輯。
這讓我想起羅翔老師的一席話,我們?yōu)槭裁匆非笥肋h無法實現的正義?因為正義就是客觀存在的,當我們認定一件事情是非正義的的時候,那么我們心中其實是有一桿秤的,這桿秤判斷了這件事情是不對的,而這桿秤在我們所有人心中都是相同的,這桿秤就叫做“正義”,如果我們不再追求正義,那么這個世界上所有不好的事情都沒有“非正義”的標簽,當“非正義”降臨到我們自己的頭上再去追求正義就為時晚矣了。正義是我們所有人都要不斷追尋的彼岸,雖然永遠無法抵達,但也不能放棄追求,一旦放棄,我們就會停滯不前。
要讓學生明白良知、公平、正義、道德、良善的背后邏輯,讓學生清楚我們?yōu)槭裁匆@樣,這背后的邏輯是怎樣的。
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堅如磐石的三觀,而不是隨時可以因為利益等外界因素而踐踏自己的三觀,隨時重塑自己的三觀,貶低道德、良知,認為有道德、有良知的人都是傻子。
希望對你有幫助。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思想教育以情感人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思想教育以情感人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絡,不代表本站立場,如轉載內容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聯系郵箱:83115484@qq.com,我們會予以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利。
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christopherarmstrongphotography.com/post/36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