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guān)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guān)于思想道德教育獎項目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4個相關(guān)介紹思想道德教育獎項目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2021道德模范人物總共多少人?
全國道德模范每兩年評選表彰一屆,截止2021年,共計評選出476名全國道德模范和1994名提名獎獲得者。這些模范人物皆是道德的踐行者、精神的引領(lǐng)者、時代的奮斗者,他們的先進事跡和高尚品質(zhì),生動詮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內(nèi)涵,集中體現(xiàn)了思想道德建設(shè)的豐碩成果。
第八屆道德模范獎共計有68名獲獎?wù)撸渲邪?5名全國助人為樂模范,10名全國見義勇為模范,13名全國誠實守信模范,22名全國敬業(yè)奉獻模范和8名全國孝老愛親模范。此外還有254名提名獎獲得者。
2021年評出的道德模范事跡突出、群眾認可,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成為引領(lǐng)社會向上向善的旗幟。
開設(shè)思想品德課的意義是什么?
意義不用說了到底有沒有意義才是值得討論的,法律太粗糙,不夠細致,精準是我們的法治實踐太少,又因為如此,立法就跟不上,人情的社會基礎(chǔ)太厚重,只能依靠道德的教化,作用有限,又堅持不懈,法治就是事無巨細法治為大,如果人情下的軟化,私了,法治只能是擺設(shè),當然特色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它是制度的文化的更是因為被認可的。所以一切都是七彩的。教化也只是個套路。誰在意它的實際作用。
看到這個問題,我認為自己還是有資格去回答它的。
我之前當過一年的老師,對于這個問題,如果放到現(xiàn)在其實有個需要修改的地方:思想品德應(yīng)該改為道德與法治。這是2016年開始的改變,以前的《思想品德》已經(jīng)改名為《道德與法治》,不僅僅是名字變了,相應(yīng)的內(nèi)容也發(fā)生了一些改變。
如今的道德與法治,也就是以前的思想品德,依據(jù)與學生生活的緊密程度,由近及遠地安排了六大生活領(lǐng)域的教材內(nèi)容。同一生活領(lǐng)域內(nèi),按照學習難度的不同,采用螺旋上升的編排方式,主要圍繞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國家、世界展開編排。
這樣的學習讓我們?nèi)缃竦膶W生的眼界更加開闊,不再局限于自己,或所處的周邊環(huán)境(家庭,學校)。更是將眼界布局于國家和世界上,去學習和了解在更前沿的地方或國家的科技和管理技術(shù)。
人從一出生最基礎(chǔ)的能力就是模仿,以這些優(yōu)秀的,不僅局限于學生周邊的這些“看不到”的榜樣,讓學生更有興趣去學習和模仿,間接主動地去改變自己所存在的一些問題,也能夠讓學生的眼界更加開闊,不自滿現(xiàn)在可能“比較好”的狀態(tài)。所謂有對比,才會有傷害,但這傷害也意味著能讓學生不斷地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包括品德。
個人涵蓋了青春懵懂,團體和個人利益等內(nèi)容,家庭包括了家庭的含義,家庭的意義,父母等內(nèi)容,學校..這些都能夠細分到具體的,貼近學生生活的,能夠讓學生有切實感受的實例中去,例如以前我們學校在課堂上就是采用的“情景劇”的形式,讓學生在完成了扎實的學習后,自己去想,排,演對應(yīng)有趣的情景,讓學生在“玩”中更深刻地明白其中枯燥無味的文字內(nèi)容,也能更深刻地去理解其中的道理,這也是我覺得學校思品課堂中很大的一個亮點,包括現(xiàn)如今也有很多學校在這樣的上課了。
只是現(xiàn)如今更加的科學化了,讓學生開闊自己的眼界,對自己有個清晰的認識,不斷地在成長中完善自我。現(xiàn)在改為《道德與法治》,雖然以前同樣是育人,但是我相信現(xiàn)在所育的人更是適合在這樣競爭激烈的大環(huán)境下能夠發(fā)光發(fā)亮的人。
孝悌先,識文后!有才的人要有德,才能有益社會!無德之人才華越大,危害越大,譬如希特勒,不可謂不聰明,才智過人,可卻給人類社會帶來了深重災(zāi)難!三觀不正的人小才小害,大才巨害,品德教育遠高于文化教育!
一年級的孩子品德重要還是成績重要?
一年級的孩子,只不過才有六周歲左右,這個年齡的孩子品德很難說有好壞之分,成績按照國家的規(guī)定,也不可以公布孩子的分數(shù),也不能夠排名。我認為這個時候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最重要。
少年兒童是人一生中習慣養(yǎng)成的最重要時期。人在兒童時期養(yǎng)成的習慣,以后很難更改,而習慣的形成,在于家長的引導,在于老師的教育。
我認為整個小學階段,家長的作用更大一些。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而且父母是孩子永遠的老師。孩子首先從父母身上學到了做人的基本道理,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孩子從父母身上學到對社會、對人生、對他人的基本看法、基本判斷。
所以說,父母的為人處事、父母的品德,對孩子有直接的影響,孩子不是看父母怎么說,而是看家長怎么做。
家長的做人直接影響孩子的品德,所以說,你問是孩子的品德重要,還是孩子的成績重要。
品德不是家長教育出來的,品德是家長做人的直接結(jié)果。有人說,一個“問題孩子”背后一定有一個“問題家長”就是這個道理。
既然小學一年級的品德不是教出來的,小學一年級的成績無論多么重要,也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重要。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養(yǎng)成獨立完成作業(yè)的習慣,養(yǎng)成愛讀書的習慣。
如果這些好習慣形成了,孩子的成績不言而喻,成績自然沒問題。所以說,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并不是家長重視了成績就能考出好成績。
小學一年級的孩子,關(guān)鍵是家長如何引導孩子學習。引導孩子閱讀,引導孩子獨立完成作業(yè),引導的過程是一種科學,是需要家長付出巨大的時間代價,需要家長陪孩子閱讀,陪孩子成長。
所以說,留守兒童容易出品德問題,容易成績不好,就是因為沒有父母的陪伴,從而不能糾正壞習慣,養(yǎng)成好習慣。
孩子人很好,感恩,樂于助人,正直,就是學習不好,上了技校,當了工人,每天工作很辛苦。
孩子自私冷漠,事不關(guān)己不差手,對父母也很冷淡,但總能把自己安排很好。知道上進主動學習,大學也好,工作也好,自己過很好。
孩子很壞,總是損人利己。但知道學習對自己好,一邊自己學的好一邊破壞班級紀律,希望別人都學不了。大學里就知道用不正當手段競爭,工作后更是手段百出。心術(shù)不正,但扶搖直上,過的很好。
這幾種你希望孩子有什么樣的人生?很多答案都說要重視品德,回答重視品德的人回想一下你對自己孩子是品德教育多還是文化課教育多?當自己的孩子品德和優(yōu)越舒適生活只能二選一時你怎么選?
我不知道品德和成績哪種更重要,我是目的教育,我的目的是孩子25歲后的生活閑適自由又豐富多彩。品德和成績哪種能帶來這種生活哪種重要,都帶不來都不重要
低年級階段我重視的是孩子的學習習慣。認真聽課習慣,計算準確習慣,閱讀習慣,書寫工整習慣,遇難題思考習慣……抓習慣,為初中學習打基礎(chǔ)。
我從不刻意進行品德教育,有機會我會教孩子做和正直的人,講論語時我會講君子所為。這么講不是重視孩子品德。而是怕習慣了勾心斗角讓孩子心累,心不自由,人不幸福。我告訴孩子有足夠的能力才有正直的資本,正直心底無私才能天地寬,享大自在。
我告訴孩子可以自私,自己過的好最重要。人生短短幾十年,沒什么人可以讓你不幸福。父母都有工作,有養(yǎng)老,你們上了大學,我會和你爸健身旅游玩牌游戲,享受晚年,我們不用你們管。你只要過好自己的日子,你幸福我看著,就可以了。
不是什么重要的問題,是你希望孩子的人生如何,過的好,最重要!
一年級孩子品德重要還是成績重要?
我看到朋友的提問,第一反應(yīng)就是,不僅僅是一年級的孩子,我們每個人,從小到大都應(yīng)該是品德重要。
我們的教育方針里就有“把立德樹人做為教育的根本任務(wù),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shè)者和接班人”。這都強調(diào)了品德培養(yǎng)的重要性。
有了良好的品德,有了學習的目標,還擔心成績嗎?但是如果只注重學習成績,忽視了良好品德的培養(yǎng),良好習慣的形成。那可就不妙了吧!
從入學開始,老師們就對每位學生精心培育。努力把每個孩子都培養(yǎng)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對祖國,對人民有用的人才。
謝謝朋友邀答。
不管那個年級的孩子,都是品德重于成績!
有句話叫:有德有才、德才兼?zhèn)?。不論那個年級,都是要先樹德,培養(yǎng)人才要又紅又專,也只有具有高尚的品德,才能忠于我們的祖國,也才能更好地建設(shè)我們的祖國!
對于低年級的同學,首先是習慣和品德的培養(yǎng)。比如學習的習慣,思維能力,觀察能力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這些方面的引導。尤其是數(shù)學思維的培養(yǎng),在三至六年歲的時候很重要。可以看看我的方法。
小學生期末考試成績班級前5名發(fā)獎狀才比較有意義,大家覺得呢?
獎狀發(fā)前五名合不合適,這得看班級的具體情況。
如果一個班只有十個八個人。發(fā)前5名已經(jīng)不少了。
如果一個班有六七十人。發(fā)前5名還是比較少的。
獎狀對于人卻有激勵作用。無論大人或者孩子,總愛別人表揚自己。受到表揚以后會比較興奮,并且對前途充滿希望。
尤其是小孩子,得了一張獎狀,就會歡天喜地,高興老半天。
但是獎狀發(fā)多了,比如像現(xiàn)在的某些幼兒園一樣,每個兒童都有一張,也就沒有多少實際意義了。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主張,對于獎狀發(fā)多少合適,各自有各自的說法。
有的人認為不論班級大小,獎狀發(fā)前三名。因為他們是特別優(yōu)秀的,可以成為大家學習的楷模。發(fā)多了標準降低了,有些同學真的不值得大家學習。
有人在認為一張獎狀算什么,無非是對孩子有一點鼓勵的作用,既然有鼓勵作用,何不多發(fā)點呢?至少要發(fā)一半以上。
所以究竟前幾名合適,還真沒有個定論。
我們上學的時候,期末考試都是獎勵前幾名的,獎狀對于學生的激勵作用是非常大的,那個時候過年過節(jié),去誰的家里,看到滿墻的獎狀,都會對孩子夸贊一番,在這些獎狀的激勵和大人的夸贊下,成績好的孩子,會越來越好。但是那個時候的成材率確實不高,到了初中,只有幾個學生成績還是不錯的了,到了考高中時,一個學校也考不了幾個學生。
現(xiàn)在,小學生發(fā)的獎狀越來越多了,但是也走向另外一個極端,就是要照顧所有的學生的情緒,到了期末考試后,班里所有的學生基本上都要發(fā)到獎狀,而且有的學生會拿幾個獎狀,從幼兒園開始, 家里就有大小不同形狀,不同色彩的獎狀,孩子對于榮譽也沒有那么重視了,我對孩子說要自己把獎狀貼到墻上,他告訴我榮譽太多,要低調(diào)。
對此,有人認為獎狀不宜發(fā)多,只獎勵班級前5名才有意義,對于這種觀點,我覺著是不合適的!
第一,獎勵面太少,會打擊更多的人
老師,作為成人,是否喜歡表揚?一個學校開全校表彰大會,結(jié)果只有上臺領(lǐng)獎的老師去參加了,其他老師都不愿參加,這樣的表彰大會,能起到激勵作用嗎?往往是獎勵一個,打擊一片。
將心比心,如果是每個班只獎勵前5名,會不會打擊其他那40多個學生呢?
第二,小學生可塑性非常強,鼓勵可以幫助更多學生成長
小學生的成績,具有很強的可塑性,第10名的學生,未必就不是好學生。老師對學生的激勵作用,在小學階段是非常重要的,有的學生,在這個老師眼里是差生,但是換了老師之后,一句鼓勵的話,就可能把的變成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這一點我深有體會。
所以,除了成績優(yōu)秀獎之外,還應(yīng)該設(shè)置一些其他獎項,比如學校進步獎、單科小狀元等等,這些獎勵可能都會挖掘出孩子學習的潛力。
第三,評價標準單一,對學生的影響非常大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思想道德教育獎項目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guān)于思想道德教育獎項目的4點解答對大家有用。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不代表本站立場,如轉(zhuǎn)載內(nèi)容涉及版權(quán)等問題,請聯(lián)系郵箱:83115484@qq.com,我們會予以刪除相關(guān)文章,保證您的權(quán)利。
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christopherarmstrongphotography.com/post/35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