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guān)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guān)于教育的思想演進讀后感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guān)介紹教育的思想演進讀后感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中國近代學前教育思想的及思想的啟示?
學前教育作為幼兒接觸低齡教育的敲門磚,科學的教育方法和培養(yǎng)手段對幼兒的成長十分重要。
在兒童智力發(fā)育階段,適當?shù)膶W前教育可以開啟兒童的興趣、激發(fā)天賦、增長學識,鍛煉兒童的溝通相處能力,這個階段,學校幼師的作用不可小覷。幼師是兒童們的知識啟蒙老師,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幼兒的行為舉止、性格培養(yǎng)。
正所謂“性格影響選擇,選擇決定人生”,兒童們的良好教育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面對人生的考驗、積極前行。時代發(fā)展變化中,學前教育的演變也在不斷推進,研究其動態(tài)趨勢,有利于我們學前教育更加專業(yè)化、科學化發(fā)展,讓幼兒在正確的教育氛圍中茁壯成長。
我國教育制度的演變?
目前,我國的社會教育層次由學前教育、九年義務(wù)教育、高中教育、大學…..以及各種社會培訓及成人教育構(gòu)成。在整個社會教育體系形成的過程中也是一步步逐漸完善的,我國自京師同文館1862年8月24日成立于北京開始我國的新式教育先河。之前的就是私塾、學堂等中國歷史上的傳統(tǒng)私塾學堂式教育。
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學校叫“庠”。高一級的大學叫“上庠”,低一級的小學叫“下庠”。
到了夏朝(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16世紀)把學校又分成了四個等級,按級別叫做:“學”、“東序”、“西序”、“校”。
到商朝(公元前16世紀——公元前1066年)時,又把這四種學校的名字給為:“學”、“右學”、“左學”、“序”。后來的朝代還有在王府里設(shè)立的學校,叫“辟雍”、“成均”等。
到漢代(公元206年——公元23年),最高一級的學校稱做“太學”,下面分別稱做“東學”“西學”“南學”“北學”。再后來把“太學”改為“國子學”,“國子寺”,“國子監(jiān)”。漢代,是中國古代教育史上一個比較昌盛的時期,也是儒家盛行的時期,漢武帝時宣布“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確立中國主流治國理政思想。漢代的學校分為官學與私學兩種。其中私學的書館,亦稱蒙學,系私塾性質(zhì),相當于小學程度。
太學
到離現(xiàn)在最近的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國子監(jiān)”已經(jīng)不是學校的性質(zhì)了;成為國家專門管理教育的機構(gòu)。而這時候一般的學校稱為“書院”、“書堂”、“私塾”等。
光緒二十九年,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不但明確了整個學校教育制度,還規(guī)定了各級學校的課程?!蹲喽▽W堂章程》里公布的小學課程是中國第一套正式的小學課程。
春秋戰(zhàn)國之前有“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民”之說。之前的教育都是學在官府,學校由國家創(chuàng)辦所授也都是治國理政禮樂之學。所有的普通老百姓是不能夠接受教育,也沒有渠道接受正規(guī)教育的。只有家世至少是大夫階層的貴族身份才有接受教育的渠道。我們偉大的儒家圣人孔子師無常師,起初也是因父親叔梁紇立過兩次軍功曾任魯國陬邑大夫接受官府教育。他也不僅僅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也是我國辦立私學的鼻祖,孔子杏壇講學所授之人多是貧苦的人民,教授“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
概述中國古代教育制度的發(fā)展演變過程?
春秋時,孔子興辦私學,廣收門徒,主張“因材施教”。
西漢時為鞏固中央集權(quán),漢武帝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漢武帝還在郡國設(shè)立學校,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統(tǒng)。
隋唐的科舉制推動了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唐學校制度完備,達到了當時世界水平,專業(yè)教育開始確立,私人辦學開始興起。
學校制度更為完備,王安石變法中對科舉和學校制度進行改革,選擇學問和品行優(yōu)秀的人直接出任官職。
北宋時私人講學的書院開始興起。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教育的思想演進讀后感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guān)于教育的思想演進讀后感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不代表本站立場,如轉(zhuǎn)載內(nèi)容涉及版權(quán)等問題,請聯(lián)系郵箱:83115484@qq.com,我們會予以刪除相關(guān)文章,保證您的權(quán)利。
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christopherarmstrongphotography.com/post/33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