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朱熹教育思想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5個相關介紹朱熹教育思想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朱熹的學前教育思想目的?
鑒于小學兒童“智識未開”,思維能力薄弱,因此他提出小學教育的內容是“學其事”,主張兒童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具體行事,懂得基本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養(yǎng)成一定的行為習慣,學習初步的文化知識技能。
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強調先入為主,及早施教;要力求形象、生動,能激發(fā)興趣;以《須知》、《學規(guī)》的形式培養(yǎng)兒童道德行為習慣。
朱熹的兒童教育方法?
蒙童之際教學的內容,朱熹稱之為“學其事”,從灑掃、應對、進退開始將倫常禮法教給兒童,進而教他們學詩、書、禮、樂,使他們在小時候就明曉一個社會的基本綱常倫理,從而通過學其事而知其然,養(yǎng)成習慣,形成基本的人格。
為了便于蒙童學習,他還編寫了一些啟蒙教材,如《論語訓蒙口義》
朱熹是什么主義?
朱熹是唯心主義。
朱熹是宋朝理學的集大成者,他繼承了北宋時期程顥、程頤的理學,完成了客觀唯心主義的體系。認為理是世界的本質,“理在先,氣在后”,提出“存天理,滅人欲”。
朱熹介紹: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謚文,世稱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縣,出生于南劍州尤溪。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與二程合稱“程朱學派”。朱熹的理學思想對元、明、清三朝影響很大,成為三朝的官方哲學,是中國教育史上繼孔子后的又一人。
朱熹的學習眼前事思想對學前兒童教育有什么意義?
朱熹主張兒童學眼前事注重道德行為操作的訓練,要求兒童的學習由深入淺,由近及遠,不僅符合兒童認識的發(fā)展水平,而且能夠為今后的學習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有助于培養(yǎng)兒童良好的道德習慣。
朱熹的學習眼前事思想對學前兒童教育的意義:
1.注重蒙養(yǎng)教育 2.要求慎擇師友 3.強調學眼前事 4.提倡正面教育 朱熹有豐富的教育經(jīng)驗,并且對人的心理特點有初步的認識,又吸取了前人的經(jīng)驗,他把人 的教育分為兩個階段,即"小學"和"大學"。這是兩個互相獨立又互相聯(lián)系的階段,小學階段 的教育,是大學教育的基礎,大學教育又是小學教育的深化。在兩個教育階段中,朱熹特別 重視小學階段的教育,他主張兒童應該早施教。朱熹強調兒童教育是打基礎的教育。在小學 階段打好基礎,就似大好了圣賢之才的坯模,長大在此基礎上加工,就可以成為圣賢。
朱熹提出,什么五教之目?
朱熹所說的“五教之目”,是指“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為學之序”是指“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盀閷W之序”的五個方面中,前四個方面是窮理之事,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和道德認識相關的,至于“篤行”,關鍵在修身、處事和接物三個方面。
修身之要,是“言忠信,行篤敬。
懲忿窒欲,遷善改過”;處事之要,是“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接物之要,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妻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笔菫椤拔褰讨俊?;
“博學之,審問之,瑾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贝耸恰盀閷W之序”;
“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睘椤靶奚碇?。
五教,是有關道德、人倫問題的五個倫理大道理。之目,是其目的、精髓。
中國古代道德教育思想:
1、道德教育的目的:明了: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人人之間各有其禮,各遵其德。
2、道德教育的歸結點、精髓:父子以親情、君臣以道義、夫妻以夫為主妻為服從、兄弟分長幼為順序手足情誼、朋友以誠信為大道理,也就是以“禮”和“仁”為核心、以“孝”為基礎。
著名學規(guī)“白鹿洞書院揭示”:《白鹿洞教條》: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右立教之目。堯舜使契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學者學此而已,而其所以學之序,亦有五焉,具列如左:博學之。審問之。謹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右為學之序。學、問、思、辨四者,所以窮理也。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朱熹教育思想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朱熹教育思想的5點解答對大家有用。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wǎng)絡,不代表本站立場,如轉載內容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聯(lián)系郵箱:83115484@qq.com,我們會予以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利。
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christopherarmstrongphotography.com/post/3253.html